海上漂百天、开公司当老板,15万学费的大学教啥?网友:普通家庭不配!
听完我手里的瓜都差点掉地上——上海有个大学,一年学费14万9千9百85,四舍五入就是15万!你没听错,不是四年15万,是一年!之前宁波那个9万6一年的学费就够让人喊“上不起”了,这直接干到15万,是准备让家长把家底都搬来吗?结果人家招生办老师特淡定:“我们不盈利,这钱还不够花,每个学生四年下来学校还得倒贴10万呢!”15万一年还倒贴?这学的是“烧钱秘籍”还是啥硬核专业?咱今儿就扒拉扒拉这所大学的账,看看这15万到底花哪儿了,学校又为啥非说自己亏。
15万学费咋被扒出来的?考生填志愿时手一抖,以为看错小数点
这事儿是上个月刚爆出来的。7月初不是高考志愿填报季嘛,有个考生正对着志愿表扒拉学校,突然瞅见个陌生名字——上海兴伟学院。点进去一看学费栏,当场懵了:149985元/年。他揉了揉眼睛,确认不是1万4而是14万多,吓得赶紧发网上问:“这学校是教咋当首富吗?学费比我家一年生活费还高!”
帖子一火,记者立马找上了学校招生办。接电话的老师挺实在,直接承认:“对,就是14万9千9百85,住宿费另算,1万一年。”还补充了句:“不住宿不用交,但国际商务专业大二得在校外住,我们给房租补贴。”考生家长们一算账:光学费四年就是60万,加上住宿费(前三年住校内,一年1万),再算上生活费,没个小一百万压根下不来。有家长吐槽:“这哪是上大学,这是给孩子买了张‘烧钱体验卡’吧?”
学校啥来头?从职业学院改头换面,全校就俩专业一百多学生
要说这上海兴伟学院,可不是啥老牌名校。查了下官网,学校前身子2001年办的“上海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听名儿就知道,最早是个专科。2014年才改制成民办本科,换了现在的名儿,归上海兴伟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管。官网写着“非营利性”,意思就是赚了钱不分给股东,全投回学校。
但规模是真小。现在就俩本科专业:英语和国际商务。在校生多少?招生办老师说了:“一百多人。”去年毕业多少?“30多个。”对比咱印象里动辄几万学生的大学,这规模跟个培训班似的。但师生比吓人:1:7.8。啥概念?普通公办大学师生比大多在1:18到1:25,这学校差不多一个老师带8个学生,比高中小班还精致。有网友开玩笑:“这哪是上学,这是请了私教团啊!”
英语专业:花15万在海上漂100天,停靠十多国练口语?
学费贵成这样,总得有点“独家服务”吧?招生办老师解释,英语专业有个“杀手锏”——海上游学。“不是短期旅游,是一整个学期在船上上课,得漂一百多天,停靠十多个国家。”听起来挺浪漫,在邮轮上吹着海风学英语?老师说,这是为了给学生“纯语言环境”:“船停哪个国家,就下船跟当地人练口语,比在教室里背单词管用。”
但这“海上课堂”成本可不低。老师算了笔账:“学生交的14万多学费,光这游学项目就不够,学校还得再贴20多万。”为啥这么贵?想想就知道:租邮轮、停靠港口要花钱,船上的教室、宿舍、老师的差旅费,哪样不要钱?有家长较真:“十多个国家具体是哪些?安全有保障吗?要是遇到台风耽误行程,学费给退不?”老师没细说,只说“都是安全的港口城市”。
国际商务专业:大二就开真公司,三年三次研学全球飞
英语专业靠“海上漂”,国际商务专业则走“实战派”。招生办老师说,大二学生得组队,10到15人一组,注册一家真公司,“从找项目、拉投资到运营、算账,全自己来,把课本上的理论直接用起来。”公司赚了钱咋办?“一部分当团队奖金,一部分补贴后面的研学费用。”
这还不够,国际商务专业还有三次“强制研学”:大二在国内待7天,大三去欧洲21天,大四更狠——全世界随便挑个国家,再待21天。“国内可能去长三角、珠三角看企业,欧洲去德国、法国参观工厂,大四学生自己选,想研究红酒就去法国,想看看科技公司就去美国。”费用呢?“公司盈利不够的部分,学校补。”等于学生开公司赚的钱,又被学校“以研学名义”花出去了?有网友调侃:“这专业毕业,简历上能写‘大学期间成功运营公司并全球出差’,确实比别人多几行字。”
校方喊“亏”:一百多学生的学费不够花,基金会每年贴钱
不管是海上游学还是开公司研学,听着都挺烧钱。但15万一年,一百多个学生,一年学费收入就1500多万,还不够?招生办老师说:“真不够。我们是非营利学校,不分红,学费全用在教学上,但学生太少,分摊成本就高。”他举了个例子:“一个老师年薪几十万,带8个学生,光师资成本摊到每个学生头上就不少。再加上海上游学、研学、宿舍维护,一年学费根本打不住。”
学校哪来的钱补?“靠基金会。”老师说,上海兴伟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每年会定期投钱,“粗略算下来,每个学生四年,学校得再补贴10万左右。”这么算,一个学生四年总成本就是15万×4+10万=70万。有网友算了笔账:“要是招满300人,一年学费收入4500万,会不会就不亏了?”但现实是,学校今年计划招300人,可去年在上海计划招95人,传了半天“0投档”,学校还发声明骂自媒体“恶意诽谤”,到底招了多少,也没说清楚。
网友吵翻了:有人说“贵有贵的道理”,更多人骂“贵族学校”
这事儿发到网上,评论区直接炸开锅。有人觉得新鲜:“海上游学、开真公司,这教学模式确实不一样,贵有贵的道理。”还有人羡慕:“要是家里有钱,我也想去船上上课,边玩边学多爽。”但更多人是吐槽:“15万一年,普通家庭想都不敢想,这就是给有钱人办的‘贵族学校’吧?”“非营利还得靠基金会贴钱,这钱哪来的?不会是拿纳税人的钱补贴富人教育吧?”
有毕业生出来现身说法吗?暂时没看到。招生办老师倒是拍胸脯:“我们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基本没有’。”但全校一年就毕业30多人,就算都找到工作,能说明啥?有人酸:“30个人,随便安排进合作企业不就完了?”
15万一年的大学,是教育创新还是“割韭菜”?
说到底,上海兴伟学院这事儿,争议点压根不在“贵不贵”,而在“值不值”和“该不该”。你要说它教学模式创新,确实没几所大学敢让学生在船上待一学期,或者真刀真枪开公司;但要说值15万一年,普通家庭肯定不买账——毕竟大多数人上大学是为了找份好工作,不是为了“海上漂一百天”。
更让人嘀咕的是“非营利”这三个字。靠基金会贴钱维持运营,钱从哪儿来?补贴的标准是啥?这些信息不透明,难免让人觉得像“打着非营利旗号的奢侈品教育”。或许对少数不差钱的家庭来说,这15万买的是“独特体验”;但对大多数人而言,这更像一面镜子——当大学开始按“体验感”定价,普通家庭的孩子,是不是又少了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