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结束后,五万余名观众有序撤离,现场不留一片纸屑。
这一场景不禁让人联想到2019年武汉第七届军运会开幕式结束后,五万多名观众同样文明散场,现场干净整洁的画面。
这两个事件如出一辙,都展现了大国公民的文明风范,引发了人们对于公民文明素养和文明礼仪教育的深入思考。
从事件本身来看,阅兵和军运会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活动。阅兵是庄严的国家盛事,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和尊严,受邀观礼的皆是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
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的荣誉与责任,在这样庄重的场合,内心对国家的敬畏与热爱之情促使他们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自觉维护现场环境的整洁。
而武汉军运会作为国际性的体育盛会,是展示中国形象和国民素质的重要窗口。开幕式现场,6万个观众席上几乎没有设垃圾桶,但观众们却能自觉把垃圾装袋带走,这一行为充分体现了他们高度的文明素养和环境责任感。
网友们的评价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许多网友认为,能参加这样的活动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这些观众本身具备较高的素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将对国家的热爱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保持现场整洁来表达对活动的尊重和对国家的敬意。
这种观点反映了大众对于文明行为的认可和推崇,也表明了在重大场合中,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约束和自我要求起到了关键作用。
同时,也有网友提到现场高效的组织保障是助力因素之一,比如军运会开幕式上志愿者分发帆布袋等举措,为观众提供了方便的垃圾收纳方式。但不可否认的是,最终决定现场环境的还是观众自身的文明意识和行为习惯。
这两个事件凸显了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文明礼仪教育是培养公民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它能够提升个人的素养,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通过文明礼仪教育,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懂得在不同场合中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在阅兵和军运会这样的重大活动中,观众们的文明表现正是长期文明礼仪教育的成果体现。他们知道在庄严的场合应该保持庄重、整洁,这种意识已经深入内心,成为了一种自觉的行为。
文明礼仪教育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注重礼仪是我们的传统美德。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将这些传统美德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践行文明礼仪,使我们的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更加良好的形象。
在阅兵和军运会这样的国际活动中,中国观众的文明表现不仅让国内民众感到自豪,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为国家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文明礼仪教育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它不仅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还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宣传和引导。
中小学可以通过学校的课程设置、家庭教育的言传身教以及社会媒体的宣传报道等多种途径,让文明礼仪教育深入人心。
我们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文明实践活动,让人们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文明礼仪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养成文明习惯。
2025年“九三”大阅兵和2019年武汉军运会开幕式后观众的文明散场事件,是中国公民文明素养提升的生动体现,也让我们看到了文明礼仪教育的显著成效。
在将来,我们应该继续加强文明礼仪教育,不断提升国民的文明素质,让文明之花在中华大地绽放得更加绚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精神文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