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国庆中秋假日8天,全国国内出游达到8.88亿人次,创下新高。如今,不少游客已不再满足于常规景点的“打卡游”,而是转向小众、刺激的“探险式”出行。这些被禁止开发、应受到严格保护的无居民海岛,在社交平台“旅游攻略”的推荐下,正成为热门目的地。然而,“无人海岛游”背后却隐藏着生态破坏与安全风险。
福建漳州的南碇岛,就是这样一个无人居住的海岛,因独特的火山岩柱群地貌,被列入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核心保护区,该公园早在2001年便入选我国首批国家地质公园。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规定,未经批准,无居民海岛不得开展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动。但记者在社交平台搜索“南碇岛”,发现大量“上岛攻略”和“包船指南”,详细介绍登岛路线、航程时间乃至价格信息。
那么,福建漳州南碇岛,这座无人岛怎么成了新晋旅游打卡地呢?记者在国庆假期前往福建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探访。在售票窗口,工作人员明确表示:南碇岛禁止登岛。
工作人员介绍,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内,不少经过规划开发的海岛已对游客开放,但南碇岛属于尚未开发的无人岛,按照规定,禁止游客登岛。
然而,记者在现场调查时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当记者乘坐景区观光车时,司机给出了与票务工作人员截然不同的说法。他不仅声称“南碇岛可以去钓鱼”,还主动推荐起包船服务,并当场提供了联系方式。
这位观光车司机介绍,距离南碇岛最近的漳州市漳浦县佛昙镇整美村,是游客包船登岛的主要出发点。记者随即前往整美村实地调查,发现这里几乎没有其他旅游设施或景点,但民宿却很火爆,节假日期间一房难求。
多家民宿工作人员介绍,住店客人大都为登岛而来,村里有人从事包船业务,专门送人上南碇岛游玩。记者了解到,整美村码头距离南碇岛最近,前往南碇岛航程最短,因而很多游客选择这里坐船登岛。在整美村码头,记者碰巧遇到了一批返程的游客。
记者发现,载客的船只就是改造的普通渔船,在船两侧增加了可以乘坐的木板,船上方多了顶棚,仅这一次竟有14名旅客陆续下船,甚至1名游客还带着宠物狗。
载客船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客流高峰时段每天有三个航次,开船时间分别为早上5点,上午9点和下午2点,4个小时一个航次。假期人多的时候,乘船登岛还需要提前进行预约。
尽管无居民海岛明确禁止开展旅游活动,但南碇岛的旅游却十分火爆。游客涌入原本人迹罕至的岛屿,会带来什么改变?
为确认是否如工作人员所述可以登岛,记者以普通游客身份,随机预约了一艘载客船。在整美村码头,记者发现同时有三艘载客船接驳游客,其中一艘船上,游客数量超过了30人。
记者注意到,码头登船口的指示牌,明确提示 “严禁涉渔、养殖、三无等非载客船舶非法从事载客出海行为”“自觉远离非法载客出海行为”。游客纷纷从指示牌前走过,而码头上的联合执法工作站却无任何执法人员前来问询。
经过近50分钟的行驶,三艘渔船依次抵达南碇岛。渔船通过加速顶上礁石的方式来固定船身,让游客通过甲板跳到南碇岛。南碇岛面积不大,除了观看岛上独特的地貌,大部分游客都选择向上攀爬到山顶。
记者注意到,南碇岛没有正规步道,仅有一条经踩踏形成的小路。这条小路宽度不足半米,两侧为裸露的岩石和陡峭的悬崖,部分路段甚至需要手脚并用才能向上挪动,整体攀爬难度极大,稍有不慎就有跌落悬崖的风险。攀爬途中仍有游客,不顾危险频频拍照。
记者注意到,在南碇岛沿岸的岩石缝隙中,散落着大量生活垃圾。其中,塑料瓶、废弃卫生纸、食品包装袋等垃圾格外显眼,部分垃圾因长期堆积,已经出现腐烂迹象。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在岛屿内侧区域,记者还发现了一个体积较大的 “垃圾天坑”,坑内满满堆积着各类生活垃圾。
此外,记者还看到,不少游客使用工具挖掘海岸边的石块,将其作为“纪念品”带走。在登岛调查过程中,记者还发现岛上存在多处明显的引火点,地面不仅留有黑色燃烧印记,还残留白色胶状物,能清晰判断出曾有人在此处生火。
这一实地观察与记者在社交平台上看到的相关视频相互印证。视频中,游客搭建简易炉灶生火煮饭、钓鱼烧烤,甚至在岛上露营。
游客活动
破坏岛礁生态系统
南碇岛被划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岛上密集分布的玄武岩柱状节理规模宏大、形态规整,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国家级地质遗迹之一。游客的活动对岛礁生态系统会造成哪些影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教授 张绪教:游客上岛以后,他们攀爬到柱状节理上边,对柱状玄武岩造成破坏,这种物理破坏是不可逆的。
记者了解到,南碇岛有140万根玄武岩石柱群,在国内十分独特,科研价值极高,是研究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地质运动的稀缺实物证据。
在南碇岛上,游客随意丢弃塑料瓶、泡沫箱、食品袋等垃圾,以及一些人为露营或生火而留下的焚烧点,这些行为是否对岛上的玄武岩地貌造成损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教授 张绪教:这种露营、燃烧等行为是一种对柱状玄武岩的全方位、深层次破坏。另外燃烧、加热的时候,柱状玄武岩也会发生一定膨胀。火熄灭以后,它就会冷却,就会收缩。在这种热胀冷缩的影响之下,柱状玄武岩的物理性质会发生改变,不断积累会导致整个柱状玄武岩的破坏。
违规进入无人岛
意外时有发生
近年来,游客违规进入无人岛等未开发区域,不仅破坏了当地生态,也给自身安全埋下隐患。
记者了解到,游客违规进入南碇岛这样的无人岛并非个例。近年来,前往无人岛、未开发区域的探险活动屡见不鲜。在福建、广东等地,今年以来就发生过多起类似事件,由此引发的意外也时有发生。
今年9月,福建四礵列岛近百名游客被困事件,引发网络热议。四礵列岛由多个无人海岛组成,其中仅北礵岛为开放景区,东礵岛、西礵岛等均属于法律禁止登岛的无人岛。为了追求险峻断崖和“跳岛游”的体验,不少游客违规登岛。最终因接驳快艇无法靠岸,近百人被困海上长达约3小时。
记者了解到,这些游客中,有的从清晨就登岛游玩,在烈日下滞留数小时,老人与儿童也在其中。部分游客因体力不支瘫坐在地,还有人出现中暑症状。由于潮汐限制,海警执法员无法立即靠岸,只能待傍晚涨潮后分批转运离岛。
除了因游客违规登岛导致滞留的情况,还有游客因违规进入未开发区域导致受伤的情况。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违规进入未开发区域还曾酿成死亡悲剧。
今年“五一”假期,刘姓驴友组织22人前往广东清远英德市“一线天”溪谷溯溪,一名成员擅自潜水而导致不幸溺亡。“一线天” 溪谷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早已明确禁止擅自进入,但因社交平台传播成网红野游点,游客凌晨偷偷进入,最终酿成悲剧。
“违规旅游”发生事故
游客、组织者都应承担责任
从四礵列岛滞留到清远“一线天”溺亡事件,不难看出,这些事故的根源都在于游客“违规旅游”。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第二十八条:“未经批准利用的无居民海岛,应当维持现状;禁止采石、挖海砂、采伐林木以及进行生产、建设、旅游等活动。”这一条款清晰界定了无居民海岛的使用边界,是禁止普通游客开展旅游活动的,任何未经批准的登岛行为,都已触犯法律规定。
根据《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第十一条:“对保护区内的地质遗迹可分别实施一级保护、二级保护和三级保护。”这些法律法规,为无人岛及脆弱地质遗迹提供了明确保护依据。
专家表示,游客未经批准登上无居民海岛开展旅游活动, 一旦因环境恶劣、设施缺失等原因发生伤亡,从游客本身、到提供运输的组织者,再到推荐旅游的博主,都应承担相应责任。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朱巍:我们国家有一个专门的法律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如果没有经过批准,到无人岛进行旅游活动,是一个典型的违法行为。到了岛上去产生一切人身损害的后果,组织者要承担一定责任,但主要由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游客自己承担责任,因为本身就有重大过错。
为非法登岛活动提供服务的组织者,或者提供运输服务的改装渔船、载客船又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呢?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朱巍:那么这既然是个违法行为,在登船过程中如果出现人身伤害,承担运输责任的运输人本身就是违法的主体。他没有任何的运营资质,没有任何的安全保障措施,所以游客在船上发生侧翻、发生搁浅、发生人身损害等所有责任,应该是由承运人去承担责任的,因为他是违规运营。
网络博主,甚至游客将他们的非法登岛经历整理成详尽的“旅行攻略”,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发布传播。这些攻略往往包含如何联系渔船、登岛游玩路线等具体信息,在吸引眼球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个关键的法律疑问:这种对非法登陆无人岛活动的公开传播和“经验分享”,是否构成违法?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朱巍:如果他分享的攻略是一个合法的旅游区域,那当然没有问题,但他分享的是一个没有经过开发的地方、是一个无人岛。这些信息发布者实际起到一个广告的作用,所以这个信息本身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规定就属于违法信息。
从南碇岛到四礵列岛,这些“秘境探险”,在法律上都是明令禁止的。无人岛旅游乱象,暴露出监管真空与执法缺位。社交媒体上,“探秘无人岛”的视频不断被推送。地方管理中,执法岗亭常常空无一人,非法包船登岛几乎成了公开的“生意”。与此同时,部分游客法律意识薄弱,安全风险认知明显滞后。
无居民海岛,原本是自然生态系统中最脆弱、最珍贵的一环。唯有监管变得有力、平台加强审核、处罚具有震慑力、游客守法意识增强,才能真正守住无人岛的生态底线与安全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