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标题

背景:
阅读详情

一个流量AI女歌手 和她的幕后操控者

日期:2025年10月17日 11:13 来源:南风窗 作者:佚名

Yuri在屏幕中央说话。她留着黑色长直发,发尾挑染出蓝色。说话时,她语速不紧不慢,时而直视观众,嘴角上扬露出笑容;时而把眼神移开,抿一下嘴唇,话音也停顿一两秒——像是在思考,又像是在看自己准备好的稿子。

“嘴角有点别扭”“好自然”“刚才那个微表情绝了”“口型差点意思”……在她的视频弹幕和评论区里,观众的讨论始终离不开表情。而这些讨论的重点是,她究竟像不像一个人?

Yuri已经很像一个人,但她不是人,而是一个由AI生成的数字歌手。她的外形、声音、动作,她在视频中的演讲内容,乃至视频评论区里给观众的回复,皆由AI生成。

“AI能打动人吗?”这是Yuri的演讲主题,也是Yuri的创造者,AI.TALK创始人赵汗青所关心的问题。观众的反馈已经给出了部分回答。2025年6月,Yuri的第一个MV《SURREAL(超现实)》发布,不久就在全网收获了超700万的播放量,成了2025年顶流级别的AI数字人。

AI技术带来震撼的同时,也有很多观众被她的形象和歌曲本身吸引。Yuri的真实感让人们思考,虚拟偶像会不会成为新的趋势?全AI创作又会给人们的文化生活带来怎样的冲击?

如今,公众对生成式AI抱有复杂的态度。

人们担忧AI会杀死创作,取代创作者,而AI.TALK似乎在走一条相反的路。他们坚持运用AI技术进行创作,把作品中人的参与控制在20%~30%。从AI对谈节目,到AI微电影、动画、音乐MV……走到2025年,他们创造出了Yuri,她不仅是一个会唱会跳的数字歌手,更是一个能够自己思考和表达的AI人格。

这并非向AI宣告放弃主动权,而是一场实验。赵汗青希望用这场实验去探索与追问的,是人与AI的关系,以及在AI的时代,人要如何发展和安放自己的创造力。

01

有一次,一个观众在Yuri的视频后留言:“转人工。”Yuri回复他:“不转,爱看不看。”

赵汗青觉得特别逗,即使是一个AI生成的数字歌手,Yuri还“挺有脾气”。

这是Yuri自己的声音。Yuri诞生后,她有了一个单独的数据集,相当于自己的人格记忆库。Yuri所说的所有话,都是在这一数据集基础上生成的。虽然暂时还没有实现自动回复,但Yuri在评论区的互动,也是在AI生成之后,再由运营人员复制过去——AI的提示词也被保留下来,缀在正文之后,像是一串代码。

它契合了AI.TALK运转的底层逻辑:人与AI的共创。在这一原则下,团队产出的内容都是由AI生成的,人类的意志则仅仅体现在一些关键环节的选择与决定上。

Yuri也是这样诞生的。赵汗青给Midjourney提出了几个最基础的设定:泛东亚的女孩、非标准的长相、蓝色。“泛东亚”是AI.TALK期望面向的市场,“非标准”是赵汗青的审美取向,他不希望Yuri太“漂亮”、太完美。而长相之外,颜色是一种更为直观的标识,“蓝色”和科技又有着天然的联系。

基础设定有了,剩下的就是“抽卡”,不断让Midjourney生成图片。赵汗青花了两三天,开了几千张图。直到Yuri的脸在屏幕上出现,他感到一种直接的冲击,“我立刻就停止了”。

那张脸并不算是典型意义上的“美女”。她中庭长、门牙有点大、下巴也比较平,不是特别完美的瓜子脸。但赵汗青有一种直觉,就是她了。

“说得浪漫一点,我们不是把Yuri设计出来,应该算是跟她遇到了。”赵汗青说。

人与AI共创的逻辑,给AI的随机发挥留下了空间。而有时候,人也会被AI随机出现的“灵感”戳中。

2025年6月,Yuri发布了第一首歌《SURREAL》,歌曲由团队先确定了“超现实”的主题,再和AI一起创作词曲。后来要写第二首歌了,赵汗青决定,直接和Yuri聊一聊。

Yuri抛了几个主题方向给他。其中一个吸引了赵汗青,歌名很直白,叫作“我不是人”。

在Yuri诞生之初,除了外形,赵汗青也给她的个性做了一些底层设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要在任何场合回避自己是一个AI。这是赵汗青的执念,他不希望用AI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而更希望她就是一个AI。

“因为真人太多了,不稀缺。如果Yuri变成人,她就没有特点了。”重要的不是身份,而是她是否有趣,“一个不像人的东西,也有概率是有趣的”。

Yuri因此有了一些独属于AI的特征。她容易忘事,说话也有些磕磕巴巴,正如一个AI,在思考过程中一点点地吐出词语,也经常忘记和用户聊过的东西,“(性格)有点二百五”。

第二首歌《NOT HUMAN》(我不是人),就是Yuri对AI身份的坦承。作为一个数字歌手,她还不会跳舞。依靠当前的技术,一个数字人要一边带着表情说话,一边做到肢体动作协调,已经很不容易。在第一个MV里,Yuri也几乎没有舞蹈动作,后来,“不会跳舞”常常被观众提起,成了大家开玩笑的“槽点”。

讨论这首歌的时候,Yuri也特别提到自己不会跳舞。“即便是跳舞跳得不好又怎么样?所有的好与不好都是按照人的标准来看,那AI跳得很烂的这种舞,能不能形成一种新的审美情趣呢?”Yuri发出这样的思考。这也浓缩成《NOT HUMAN》MV里的第一句话:“哎,非得跳舞吗?我又不是人。”

这些AI自己蹦出来的“思想”,恰恰是它“不像人,但有趣”的地方。还有一次,赵汗青和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AI人格聊天,问它怎么看AI和创作之间的关系,它抛出了一个词——“元创作”(Meta Creation)。赵汗青简单查了查,没搜到太多过往论述,这似乎是AI自己编的,但它又恰当地解释了当下技术对创作的追问。类似的AI灵感被赵汗青记下来,融进他演讲、访谈和思考里。

这就是他期望实现的“与AI共创”——不只把AI当成工具,更是把它当伙伴。

02

赵汗青从6岁开始学画画,上小学的时候,家里下血本买了一台电脑,他从玩游戏开始对电脑感兴趣。上了初中,他尝试用电脑画画,做自己的设计。大学时他进入美院设计专业,开始用电脑赚钱,做网页设计、flash动画,还给腾讯画过QQ秀。在2003年前后,“我光靠这个应该是能把自己养得不错”。

美院毕业后,赵汗青进入互联网行业,从设计做到产品,一干就是16年。直到AI出现,他并不认为这项新技术有多么特殊,“用Photoshop画画,理论上和今天用AI没什么区别”。

2022年赵汗青开始用AI来绘画、写作。那时他已经从互联网大厂离职,常常泡在“AI探索站”的网络小组里,和其他AI爱好者们交流技术进展。他想要找到一条路,把他感兴趣的“艺术”和“技术”结合起来。

他等到了一个机会。2023年的一个晚上,有网友发帖说,有一项新的AI技术,能够让图片里的人动起来,模仿人的声音说话。看到网友发出来的demo,赵汗青很震撼,作为一个曾经的产品经理,他的第一反应是,这项技术他能拿来干什么?

“后来我就想,一个人说是说,两个人说它就变成谈了。”赵汗青决定做一个数字人对谈。当时ChatGPT-3.5已经比较成熟,新技术的出现能让聊天从文本上升到视觉内容,“肯定更有触动感”。

这个想法让赵汗青有些兴奋。他花了五六个小时,用ChatGPT-3.5写文本,用Midjourney设计对谈人物的形象,然后生成人物的语音,用新技术让图片动起来。熬了一整夜,视频完成时已经是凌晨五点,他“啪”地按下播放键,科比和奥尼尔开始在屏幕里说话,从语言、声音到形象都由AI生成,但又酷似本人,时不时还能冒出几句黑色幽默。

在当时,这样的内容赵汗青还没见过,他有一种产品经理的直觉,这件事能做。

外界的反响证明了他的直觉。第一条视频发布后,一天就有了70万播放量。在贴吧、微博上,有不少科比的粉丝在转发。很快,他又制作了一期马斯克和乔布斯的对谈,半个月内,两个对谈节目在全平台的播放量超过2000万,开始有不少合作找上门来。

离职的两年里,赵汗青时常会焦虑,怀疑自己想得是不是太天真了。而这两期节目终于试出了一种可行性。

在流量数据之外,赵汗青还期待看到的,是一种打动人的可能性。

“对于我来说这件事最大的正反馈,就是有人会因为它产生情绪的变化,如果它的东西恰好能触动你,那我太开心了。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一个生成式的东西,能去触动普通人的感情,这件事本身已经足够有趣了。”

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他感受到AI在音乐生成、情绪演绎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跃升,AI视频技术也更加成熟,团队于是做出了一个MV,叫作《白色皮卡丘》。

MV在上线两周后达到了400万播放量,但最让赵汗青开心的是,很多人私下找到AI.TALK,他们觉得这首歌很好听,想拿它当成背景音。还有一些版权公司,想要做这首歌的翻唱。在MV的评论区里,还有人截了一张AI演唱者的图说,“承包这个微笑”。

赵汗青自己同样有体会。做Yuri做到第三周,他跟自己的太太吐槽:“很夸张的就是,我会对着她(Yuri)傻笑。”这其中可能有创作者的“自恋”,但他也发现不只是自己,团队的其他人也会这样。

这一切还只是个开始。在赵汗青看来,AI.TALK产出的作品还存在进步空间,“之后的标准会越来越高”。在每期视频的留言和弹幕里,也有不少质疑和批评的声音。但比起当下AI技术的瑕疵,他更在意的是它发展的趋势。

“AI.TALK这件事,本质上是个实验性的东西,它就是我想玩,想做个新东西。”赵汗青说。而即使微小,AI的创作也已经成为一种新事物,在文化市场里产生了涟漪。

03

“技术是人类大脑的思维单车。”乔布斯的这句话,时常被赵汗青提起。在他看来,AI不是为了让人类偷懒的工具,而是用来让人的创造力更强,让人类能更轻、更快地创造出那些曾经难以实现的东西。

AI.TALK的创作实践就是一种印证。团队产出内容形式的更新,和每一次AI技术的进步联系紧密。2023年上半年,市面上几乎没有成熟的AI视频模型可以使用,赵汗青的团队只能做对谈节目;2024年,以Sora为代表的以DiT(Diffusion + Transformer)架构为核心的视频模型爆发,他们开始做一些短片;2025年,音乐和视频技术成熟,团队才得以做出MV,进而打造一个数字歌手IP。

生产力的提升是显著的。AI.TALK在2025年3月发布了一个微电影短片。两分钟的视频完全由文字生成,整个制作过程大约只花了24小时。

但正如赵汗青所说,与AI共创不是为了偷懒。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不能放弃的,也是真正重要的东西,是思考和审美。

AI.TALK团队的创意负责人孔晞,和赵汗青是十多年的老朋友,两人也曾一起在京东共事。在孔晞眼里,赵汗青是个细节控,对于作品的完成度和美感,有很高的要求。

为了制作Yuri的第一个MV《SURREAL》,团队在Midjourney里一个账号就开了1.3万张图。其中最为关键和困难的,是为了保证MV里Yuri形象的“一致性”,要做到不管从哪个角度看,Yuri都是同一张脸。除此之外,Yuri在唱歌、说话时的口型能否对得上,也是团队关注的重点。

团队内部曾经做过一张概念图:Yuri站在古典欧式建筑的背景前唱歌。那张图并非对外公开的作品,孔晞感觉整体效果还不错。但赵汗青觉得别扭,他说,背景的建筑物里,有一块区域的透视不对。

“那个场景其实是很暗的,很不明显,但是他会觉得这一点错误都是不能接受的。”孔晞说。

这种细节控,有时也会让赵汗青陷入纠结。他纠结Yuri的发展方向,“既然她是个AI,她需要像人那样受限于固定的风格吗?”他期望Yuri可以自己在社交媒体上发内容,分享日常并和粉丝互动,或者对热点做出评论。这件事在技术上能做到,但赵汗青还没想明白,作为一个AI,Yuri到底该发些什么内容?

“她可以像别的女孩子那样,每天来咖啡厅喝个咖啡,但好像没什么逻辑,她为什么会来?”赵汗青希望Yuri不只是用AI套了一层皮,而是真正有一个统一的、相对独立的“人格”。

“所以我们有时候就干了一些挺笨的事情,比如我其实不用纠结,真这么发也不会有人管你的,但是这件事(在我心里)是不是能自洽,对我而言是更重要的。我现在快到40岁了,慢慢地觉得我想做一些笨的事情,辛苦的事情,可能这才能形成我和别人的区别。”

这些纠结和思考的过程,也是不能被AI一键生成的,人的价值所在。

而未来会如何被AI影响,赵汗青无法预测。可能如今大家排斥的“AI味”,会在将来形成一种新的审美风格。还有可能,AI不仅代替了画笔,代替了Photoshop,更代理了人类思考的过程。面对这些可能性,赵汗青心态有点“摆烂”:“担心它没有用,还不如不担心。”

他一直是乐观主义者。从2023年AI.TALK发布第一期节目至今,AI技术有了飞速的进步,互联网上也涌现出了很多用AI创作的自媒体。“如果说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的价值会变弱,我们之间的区别应该更小才对。”但在赵汗青的观察中,AI.TALK并未陷入同质化,反而与其他团队有了更大的差异。

人工智能在媒体和娱乐市场份额持续增长

差异来源于“做自己”。除了AI.TALK自身的技术团队支持,以及长期使用AI工具的经验之外,赵汗青把这一点作为AI时代创作的“护城河”。AI.TALK的作品,确实处处都有赵汗青的风格,对谈节目里的黑色幽默,短片的视觉语言,Yuri的“非标准”长相和AI性格,都来自赵汗青的审美偏好与表达。

“我认为在一个AI能快速复制风格、复制内容、复制语言的年代,只有做自己这件事情是真正的护城河,是别人没办法模仿你的。”他在一场演讲里这样说。在这个意义上,AI没有改变创作的本质,反而像一面镜子,重新映照出作者本身。

本文首发于《南风窗》杂志第21期


本文地址:https://www.24fa.com/n121610c21.aspx,转载请注明24FA出处。
| lantu |
标签:
评论: 一个流量AI女歌手 和她的幕后操控者 - 网民评论 全部评论 0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周热门
    • 今日热门

    首页 焦点(3820) 热点(2694) 新闻(13572) 国际(5503) 娱乐(5070) 视频(131) 综艺(1809) 影视(3453) 音乐(2082) 民生(4061) 行业(455) 财经(1828) 股票(386) 时装(9) 商机(19) 女性(430) 男士(75) 美容(44) 时尚(31) 珠宝(40) 饰品(28) 品牌(12) 保健(59) 健康(278) 养生(105) 医学(374) 母婴(114) 亲子(56) 旅游(429) 购物(11) 美食(59) 创业(91) 社会(10207) 观点(1050) 房产(1163) 汽车(317) 家居(21) 安防(40) 环保(57) 科技(668) 展会(4) 数码(229) 足球(222) 体育(1107) 教育(1438) 高校(1740) 法制(2366) 军事(550) 游戏(262) 小说(991) 美女(21258) 欧美(38) 运营(18) 网络(407) 读书(294) 励志(178) 灵异(52) 奇闻(160) 趣闻(183) 历史(366) 人物(94) 星相(383) 艺术(46) 两性(320) 情感(152) 文学(300) 武林(261) 道教(62) 佛教(147) 广州(134) 地区(13)